站内搜索

研讨方案

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校园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点击次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民间艺术作为其中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它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表之于情,达之于意。内容丰富、认知平实、利于创新,有着不同一般的教育价值。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开放开发的加快,在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民间艺术正面临着被遗忘、遭损坏、遭消失和破坏的挑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主要部分,理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艺术,营造温良的土壤,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培养民间艺术文化的新苗,让中华民族文化长存不衰。

2.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民间艺术教育,特别是启蒙教育,在整个大教育环境中,由于观念上的滞后,多年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今社会,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在接纳、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繁荣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都明确要求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民间艺术教育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一个分支,把民间艺术引入校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我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我校依偎在古老盘门的城墙脚下,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小盘龙校园文化,我校秉承“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选准了“优秀加特长”的学生发展方向,秉承学校地域特色,以民间艺术为载体,通过“绳”采飞扬、“毽”步如飞、“背”跃龙门的体育技能和扬琴进课堂、“巧手”工艺、“慧心”民乐的艺术特长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提高灵动的艺术审美能力。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贯彻苏州市“三项规定”,稳步开展素质教育,打造学校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我校选取“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校园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探索”此课题进行研究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我校教育特色、树立我校文化形象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相信将会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促进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它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

2.学生民间艺术活动: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传说、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手工艺(刺绣、剪纸、泥塑、中国结等)、民间体育(跳绳、踢毽、叉铁箍、赛龙舟等)……用以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间艺术启蒙教育活动。

3. 校园特色文化: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它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群体意识的价值体系,是学校精神、传统、作风、创新的综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共性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独创风格,塑造校园人与众不同的品格和气质,打造学校文化品牌,铸造学校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凝聚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是学校赖于生存的根基,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 以民乐、民体、民间手工艺为切入口,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普及和教育。积极挖掘、保护、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优秀文化,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2. 形成“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冶情” 的特色教育理念,通过活动积累和磨练,让学生长见识、得乐趣,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开发研究校本课程,打造我校特色品牌。结合学校、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重在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吸收家长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家长和社会关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我校办学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4.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民间艺术素养和教育素养,既能实施课程又能开发课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与学生、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编撰民乐和民体相关知识的校本教材。

编撰民乐教材《初学扬琴》,介绍扬琴的历史发展、构造及发音原理、音色特点、演奏方法及各种演奏技巧。推荐欣赏有代表性的扬琴曲若干首。

从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项目,编写《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从游戏的起源来历、玩法技巧、游戏规则等来介绍民间体育游戏。

2.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技能,发展学生特长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民乐、民体、民间工艺技巧,掌握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人格意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亲身体验实践中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探索以民间文化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丰富少先队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通过开展符合队员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队员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如民乐汇演、趣味运动会、民间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民乐、民间工艺走进社区,既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又在同时争取了更多的社区认同和支持。让孩子们走进街道社区、敬老院等,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得到锻炼,更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体会给与的快乐。培养队员孝敬父母,热爱劳动,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热爱学习,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及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4.构建民间艺术进课堂的课程体系,探索其教育模式。在艺术、体育、班队、兴趣小组、综合实践课程等有关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重点

1. 以民乐、民体、民间手工艺为切入口, “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冶情” 通过活动积累和磨炼,长见识、得乐趣,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开发研究校本课程,打造我校特色品牌。吸收家长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家长和社会关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我校办学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课题实施原则

1.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身教育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能切实提高学生民间艺术技能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有效开发其教育功能。

2.激发主体发展积极性原则:学生是主体,按新课改的要求,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民间工艺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积累和磨炼,长见识、得乐趣,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提高能力和水平。

3.发展特长,建设特色教育的原则:彰显个性,发展特长;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以目标构建内容,促使学生发展特长,学校发展特色,从而建设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4.师生同步发展原则:以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学有专长、技能发展的要求,并满足个体选择发展和心智水平提高需求,开展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坚持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 挖掘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建构课题研究框架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彰显学校特色,我们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从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罗列,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合理的筛选。最终确定从民乐、民间体育游戏、民间手工艺三个方面构建课题研究框架,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主要内容和目标,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课题有一个比较全面明确和统一的研究思路。

2.加强校本研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

(1)开发校本课程

①开设民乐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民族器乐教学的特点,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将二胡、笛子、琵琶教学纳入试点班级的兴趣课程。试点班级每周一节音乐课进行扬琴教学,每周一、周二的兴趣课进行二胡、笛子、琵琶教学,其中每周一由外请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为学校民乐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②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充实学生一天生活

将民间体育游戏校本教材列入体育课教学拓展内容,在体育课上加强学练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学练的需求。学生活动的渠道分别为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兴趣活动课等。愉悦他们的身心,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意志力,进一步充实他们的生活。

③感受地方手工艺特色,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民间的手工艺活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那做做玩玩的形式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因此根据区域特色,通过欣赏、制作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地方手工艺活动独有的特色,并开展简单的创作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编写好校本特色教材《有趣的民间游戏》和《初学扬琴》,逐步使校本教材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内涵更深化,使之更具有少儿气息。

(3)师资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基础,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团队形成的过程。为此,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民间艺术课堂生活方式,追求有效、开放、合理的结合。有效,要保证学生能够收获课堂效益;开放,要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合理,要求能够发现、运用课堂教学的规律。

②提高民间艺术教师基本功,要求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评比,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好成绩,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③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形成科研氛围,推动广大民间艺术教师整体发展。

④广大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出高质量的艺术论文,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延伸评价过程,拓展评价渠道,优化评价方式,倡导绿色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

制定学生民乐演奏技能评定标准,每学期结束前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定。成绩合格发放“小盘龙演奏技能卡”。 凡在校级及以上级别获奖(包括其他乐器等音乐比赛、考级)的学生、有考级证书的学生可免试发放技能卡。

民间体育游戏制定考级标准,根据年段,设立不同考级内容,设立星级制度,普及、推广学校特色体育项目。

3.课外、校外民间艺术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民间艺术活动是延展课堂教学时空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组织“六·一、七·一、十·一、教师节、元旦”等比赛活动,丰富学生艺术体验。

(1)要整体规划好学校民间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要建设好学校的民间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准备。

(3)要继续打造特色,及时发掘亮点,不断深化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4)加强学校、社区的交流。在活动中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开放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校内外民间艺术环境建设。

民间艺术环境建设是提高民间艺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成优质高效的环境氛围。不仅要有精神环境,还要有物质环境,不仅要建立学校环境,还要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1)营造良好的民间艺术氛围,制订合理的管理制度,打造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显性环境,并要做好维护和更新工作。

(2)做好向家长、社会的教育宣传工作,使之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民间艺术教育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每学期要开展一次面向社会、家庭的艺术活动。要及时了解一些社会性的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去参与、了解。

(二)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前期工作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制定课题方案,筹备课题小组。明确各项研究内容的负责人,下设两个子课题,分别是段冬梅老师的《民族乐器进校园 弘扬民族音乐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研究》和许芸老师的《将民间艺术教育渗入学校兴趣小组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自分工,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2.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6年6月)

以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学有专长、技能发展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能切实提高学生体艺技能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有效开发体艺教育功能,开展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坚持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我校办学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3.课题研究总结成果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

总结前阶段的研究执行情况,为结题工作做好准备。课题负责人撰写科研报告,鼓励全体教师撰写研究论文与心得体会,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的公开课展示和教学活动展示,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全方位展示研究成果。

4.课题研究结题鉴定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

总结研究成果,开始撰写课题的工作报告和各项研究报告,查漏补缺,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将老师的论文结集出版。回顾课题研究以来的成就与收获,交流总结。

(三)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方法:

系统学习民乐、民体、民艺的基本理论,掌握活动课辅导新的理念,从而加以形成、修正、丰富和完善活动课改革的教育理论。

2.经验总结法:

依据素质教育精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活动现象,从而揭示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3.行动研究法:

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多次反复,不断推进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改革,向着提高学生创新与合作能力的理想境界发展。

4.问卷调查法:

活动过程中采用无记名的方式问卷调查,进行个案研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东西。

5.案例研究法:

针对研究的个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追踪调查研究,把握不同阶段的特点形成动态发展的规律。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 段 成 果

( 限 填 5 项)

《课题阶段性成果》

阶段小结

2012.1-2015.12

朱文瑾

民间手工艺、民乐、民间体育课例研究,撰写、整理教学设计。

课例集

2012.1-2015.12

许芸

段冬梅

汪耀军

校本教材编写

教材

2012.1—2012.6

汪耀军

王黎静

最 终 成 果

( 限 填 3 项)

“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校园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6.6年

朱文瑾

民间艺术进校园论文优秀论文汇编

论文集

2013.1—2015.12

孙家珍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一)研究力量

本课题的主持人及课题核心组成员多为艺术和体育学科的专职教师,且多年从事体艺教学工作,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教学积累,并大多参加过市级课题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二)研究基础

1.学校的十一五课题《开发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的顺利结题,为本课题“民体”部分的研究提供了一部分基础资料。

2.课题主持人蔡晓瑛校长有多年从事民乐教育和管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

3.学校近几年在学生社团中开始民间工艺的学习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保障条件

本课题由我校行政一把手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确保了课题从时间、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充足保障。

地址:苏州市沧浪区大龙新村62幢北 电话:68201420

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校 版权所有